所谓电视纪录片配音的技巧,就是配音者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内部、外部技巧的运用,使有声语言和图象语言配合的更加贴切、更加完美,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有声语言表达的内部技巧包括: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有声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
1、重音。电视纪录片解说的重音处理是相当灵活的。一般来说,纪录片解说的重音是根据画面来选择的,处理上清楚但不过分。抒情、议论的时候解说往往没有明确的画面对应,一般强调情感重音;叙述讲解时,逻辑、结构重音比较突出,尤其是当画面不能准确表达含义的时候。反之,如果画面已经非常明确地强调了需要突出的内容,解说中的重音便不需过分强调。例如:从那里到北方草原,直线距离一千多公里,运粮的队伍要两次穿越太行山,至少三次渡过黄河。史书上记载,从出发地到目的地,平均每浦耗192石粮食才能剩下一石供应军队。这段画面是用动画来表现的,没有音乐,所以解说很明显比之前要生动形象。由于画面无法清楚地体现出“两次”和“三次”,解说这些关键词的时候,可以采用重读的方法,表现出运粮的艰辛。
2、停连。仍以上述例子为例,“192石”和“一石”的对比在画面中更是无从看出,解说的处理可以在这些词的后面稍作停顿,然后继续播下去。听感上这些重音词语和其他词语在表达上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这一个小小的停顿烘托强调了这个对此,加深了听者的印象,达到了目的。这种停顿是字断气连,让人既有时间思考数字对比得出的结论(粮食运输劳民伤财,效率很低),又不会有语句不连贯之感。
现在,有的纪录片解说为了强调所谓的客观、自然地陈述,在表达上追求无重音、无感情的状态,一味地平淡表述。这种解说初听起来似乎形式新颖,让位画面且不失韵味,陷人形式主义怪圈,忽视表达技巧,忽视真切感受,甚至不能发挥有声语言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形式大于内容的表达是不可取的。
3、语气。在实际工作中,纪录片导演在选择解说者的时候,往往要考虑解说者声音条件是否适合本片对解说声音气质的要求。[3]很显然,导演不会选择气质柔弱、声音甜美的解说者去解说宏大的政论片,也不会选择声音苍劲、浑厚的解说者去解说优美的风光片或者轻松的娱乐片。
在解说中,一种情况是片子要求声音气质与本人气质相距较远,这种一般很难通过调整自己的声音、情绪来适应;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解说者身份确定的不到位造成声音气质与片子风格不符合。例如纪录片《幼童》,如果解说者音色年轻,表达节奏轻快,自然就和片子风格相冲突,无法体现片中主人公70多岁的年龄、丰富的人生经验、成熟稳重的气质以及留学海外的经历。因此,身份不明确,也就很难明确应使用什么样的音色以及语言节奏、语气等。
好的解说者对自己的声音音色、表达技巧能够控制自如,声音承载能力很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很强的塑造能力,从而可以适应更多类型、风格纪录片对解说者声音气质的要求。
4、节奏。首先,要注意心理照应感,即语止,意、情不断,待再张口是有机的连接,不是一顿一顿的碎切。其次,要注意语言外化形态的连接感,即字形、气息和语势的承接性质。在这里,字形多长形、气息多缠长、语势多呈现波浪形,语言的停与接要符合这种语流趋势,不是平接。
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声咔配音 www.soundcos.com